第231章 李左密谋-《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说起晚清四大名称,常见的说法是“曾、李、左、张”,但实际上,在早期张之洞尚未扬名之时,四名臣的说法其实是“曾、左、李、胡”。

    论此时名望,胡林翼此人更要排在曾、左、李之前。

    而且胡林翼是少数同时被教员和常校长两人推崇的伟人。

    只不过前者主要看重的是他的民族气节,后者主要看重的是他的官场权术。

    教员“润之”的字,便是取自胡林翼的“润芝”的号,足可见在他心中的分量。

    1860年,汉人地主武装已经完全控制了长江流域,这引起了清廷的猜忌。

    借“樊燮事件”,咸丰皇帝下诏要求“就地正法”左宗棠。

    左宗棠在湖南六年的努力,用潘祖荫的话说“此天下所共见”,而朝廷见到官文的一纸奏疏,便下诏“就地正法”,实令汉员寒心。

    在这生死攸关之际,曾国藩、胡林翼、李鸿章等人表现出了湘、淮、楚三军同气连枝的一面,三人一起来到安徽宿松,并公然接纳逃犯左宗棠,以此终迫使咸丰让步。

    他们在宿松一共住了二十余日,肃清外人,日夜商讨了一些不可言明之事。

    可以说,这是距离中华民族近代史翻开新篇章最近的一次。

    根据左宗棠后人左景伊所著的《左宗棠传》记载,当时这几人所议之事,正是关于改天换日的内容。

    而首议者,就是湖北巡抚胡林翼。

    他直言:“天下糜烂,岂能安坐而事礼让?当以吾一身任天下之谤!”

    左宗棠也认为当今天下满人治国已腐朽不堪,洪杨内乱之后粤匪也已不足为惧,正是厉兵秣马,问鼎天下之时。

    实际上,在简又文《太平天国全史》、肖一山《清代通史》、张家晌《左宗棠:近代陆防海防战略的实行家》、稻叶君山源《清朝全史》等书中,都有一则无法考证的传言。

    早在洪杨之乱初始,太平军攻克长沙之时,左宗棠便认为“当今国事败坏已极,朝廷上下相蒙,贤奸不分,对外屈膝投降,内部贪污腐化,外敌侵略无已。”

    左宗棠尝投奔太平军,“劝勿倡上帝教,勿毁儒释,以收人心……不听,左乃离去,卒为清廷效力。”

    ·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