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8章 基地建设-《红楼鼎革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画饼还不够,必须有榜样,张、李二人便是柳湘莲的“立信之木”!

    他深知工匠多有敝帚自珍、技不外传的习惯,不得不再三申明:“须知一人技短,众人技长,请大家务必和衷共济,相互切磋,取长补短,集思广益,商号绝不亏待。为鼓励培养后进,凡能培养出合格工匠者,亦有奖金!”

    这些工匠奉命而来,离家在外,嘴上不说,心里未必没有几分抱怨。不能奢求他们有多高觉悟,毕竟只是为了糊口,什么事业,什么追求,通通不存在的。

    但柳湘莲今日所说,无异于描绘了一副美好的上升前景,如沐夏日暖阳,如服仙丹妙药,令他们通身透体舒坦爽快,干劲饱满。

    有人急吼吼催问:“二爷,啥时候干活?您就下令吧!”

    柳湘莲摆手笑道:“不急,事务繁杂,不得不预先筹划计议。诸位各有所长,先按照项目划分小组,而后分别开会,拟定各项目实施方案。如此商号才可划拨资金,组织人手。”

    “理当如此!”众人皆点头同意。

    随后经过自主选择,暂分五组,即煤铁、兵工、纺织、建材、日用,各设“匠首”作为领导。

    各组并非完全独立和隔绝,有些工匠能力突出,便能者多劳,身负数职。

    并且由匠首组建理事会,负责各组协调,还决定定期出版内部刊物,以便交流。

    此后几天多次开会讨论,柳湘莲也有参加,尽可能把他有限的知识予以讲述,提供了不少关键性的指导,具体工艺则有待工匠研究试验。

    最后终于确定了实施方案,明确具体责任,将会先行通过实验验证技术,而后投产,所需资金也作了预算。

    柳湘莲这才发现,他自以为“巨款”的二十万两银子完全不够用,不同于办戏园只需场地、人员、行头,工业建设所需投入太大,仅是前期试验所需资金都远超二十万两。

    有人认为骤然将架子搭的这么大,全面建设,颇冒风险,不如慢慢来。

    柳湘莲却没有同意,时间紧迫,如果所料不差,一二年内陕甘必然有变,而东虏也可能绕道蒙古进犯,不容多等。

    不过,将会先后有别,对技术上容易实现的先行展开,获取利润后再攻克存在的技术难题的,从而形成良性发展。

    对柳湘莲而言,生产一款暴利产品并不是难事,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眼光。只要柳氏商号名头打响,如需增加投资,随时可对外募资,增资扩股。只是这个时间点儿不宜太早,否则卖不出高价!

    也不需要担心被人窃取成果,如今的有钱人有几个身上是干净的?到时依律问罪,抄没家产,仍旧是自己的!

    在随后的日子里,工匠们各有任务,或奔赴各处探查矿产,或在基地内协助建设,或去往全国各地搜寻所需人才技术……无不倾力以赴。

    柳湘莲也格外忙碌,除了监督协调各盐场改建,其他诸如屯田、渔业也耗费了不少精神。粮食是头等大事,短期内只能外购,屯田的效果要两三年后方能体现,到时渔业可立时见效,所以也令渔民组成捕鱼对,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渔船,以增加收获。

    建设成效也很显著,百姓从来不缺劳动的动力,只是需要必要的支持。

    单就盐场来说,天津和永平沿海的晒滩面积在快速增加,各类能节省人力的生产工具不断出现,新的生产组织形式——即“盐场合作社”正在组建和完善,越来越多灶丁加入,缉私营对私盐的打击日渐深入,长芦盐引岸(即销售区域)内的官盐销量逐渐增加……

    这一切说明柳湘莲从源头上断绝私盐的整顿措施是有效果的,是否能够最终成功,取决于实现降低成本并增加产量的双重目标是否可以实现——必须产生新利润才能抚平各方躁动,一味照顾灶丁而压迫盐商之策终难长久,且会增加处置两淮的难度。

    这种日趋向好的状态让一些人产生期待,无论在朝在野,从来不乏为国为民者。

    但也有人日益焦灼,深恐柳湘莲继续做大。于是换个由头,弹劾柳湘莲因小失大,因私废公,以巡盐钦差之尊代行盐场大使之职,以朝廷重臣而行商贾贱事,实属不分轻重,有辱国体,妄想乱其阵脚。

    这些招数在永隆帝眼中如同儿戏,如今看到弹劾柳湘莲的奏疏便直接丢到一旁,完全不为所动。不是信任与否的问题,他的主意拿的很定——只看实效,一年之后,再作定夺!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