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收钱开工-《红楼鼎革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天底下有柳湘莲能力的人未必没有,而有同样做事机会的则少之又少。

    “所以,应该广泛选拔人才,而不仅仅是科举之士。”永隆帝如此想到。现在国家需要的不是高谈阔论的清流名士,而是这样能搂钱,不,是能做事实、解君忧的臣子!

    至于柳湘莲是不是某些人口中所说的“大奸似忠”“大伪似信”,他并不在意。从锦衣亲军和东厂番子的奏报来看,柳湘莲没有作奸犯科之举,而又实实在在办事,这就足够了。

    而且,听说他自家生意做得不错,做官、发财两不耽误。近来广和楼又增开了几家分号,卷烟生意异常红火,甚至传闻吞并皇商薛家……

    永隆帝甚至觉得该让柳湘莲接替顾克贞做户部尚书,就他这做生意赚钱的速度,用不了几年国库肯定能塞满!不过年纪太小又非科举出身,提拔之快已经令人侧目,再升官就该招致满朝反对了。

    他也担心顺风顺水会毁掉一个难得人才,倒是可以留给儿子用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在天津处理了些杂务,柳湘莲又回到了芦台场。此时资金充足,又有皇帝支持,技术也不存在问题,只待东风——这东风便是作为劳力的难民和灾民。这个冬天灶丁仍担负着煎盐任务,只能抽调少量人手。

    进展很快,不止难民和灾民,还有很多冬日无事可做的农民,听说管饭且给钱之后跑来找活儿。柳湘莲想尽快完工,只要身体合格,几乎来者不拒。

    在凑足几百青壮后,盐场图纸已设计完毕,施工工具也准备妥当,他便同意开工。

    冬日建设,条件分外艰苦,灶丁对此习以为常,至少与之前相比能吃饱了,难民和灾民能找到一条活路更觉庆幸。人心稳定,断不会出现石人出、天下反的事儿来。

    具体建设事宜不需柳湘莲操心,保证资金供给就行,他也没闲下来,带人调查周边草荡情况。其实沿海草荡地面积十分可观,从北往南,全国超过上千万亩,而且很多地方因水文条件变化(滩涂向海洋扩展),土壤状况已经变得适合耕种区,或者只需兴修水利、稍作改良即可。

    实际上近百年来的确有大量草荡地被开垦,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豪强所占用,既令贫民无所衣食,又偷逃税款,害国害民,只利其私。

    柳湘莲如果想要深入改革,面临的阻力不下于清理盐场。不过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增加耕地,增产粮食,没有为了公平正义将豪强赶尽杀绝的念头,谁种粮不是种呢?不可能他一个人把所有事情都做了。现在单是盐场官地便足够他施展。

    所以在建设盐场的同时,他也划拨了部分官地用于屯田建设。这事儿耽搁不得,随着人口增加,粮食需求大增,不能全靠从外购买,至少能保证本地供应。

    与盐场相较,屯田同样需要不小的投入,至少需为农户提供半年多的口粮,并提供农具、种子和耕牛等生产资料。

    柳湘莲采用的仍是贷款模式,利息极低,本息逐年扣除。

    随着各项建设的推进,芦台场人烟日渐增多,昔日荒凉的沿海迅速繁荣起来。同时也出现了新问题,所需工具和物料越来越多,只靠小商小贩贸易不能充足供应。尤其是建设防范海潮的堤坝需要大量石料,运输成本高昂。

    这让柳湘莲想到某样东西——水泥!水泥最大的难题倒不是烧制,就凭中国烧制瓷器和炼铁的技术,温度问题容易解决,但碾碎原料这项工序太过耗费人工,会导致成本大增、产量受限。

    能不能动用水力?柳湘莲暗自思索。

    看着地图,他的目光向周围移动,最终停在北方——永平府!

    顺天府之西北是永平府,也即后世唐山市和秦皇岛市的部分地区,此时相对而言地广人稀。当地各类资源十分丰富。

    不说其他,只提开滦煤矿、唐山钢铁,便无人不知了。而且当地有滦河等几条河流,落差也大,水利资源丰富,又连接渤海,运输不能问题。

    柳湘莲决定让工匠试着制作水泥,他们欠缺的只是方向性的指点,论起实操能力,绝对是这个时代的巅峰。

    这件事不急,永平府沿海也有几家盐场,正好可借着巡盐的名义过去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